11月26日-28日,以“智能制造引领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2020世界智能制造大会在江苏南京召开。大会聚焦全球智能制造领域的最新动态和前沿技术,探讨智能制造新图景,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引领全球产业新发展。大会发布智能制造标杆企业和重大科技进展名单,中国航天科工三院31所“航天复杂构件多品种变批量数字化柔性生产线中国智能制造十大科技进展”。
据了解,作为“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承担单位,31所制造系统主要承担航空航天领域发动机核心关重零部件的试制和批生产。近年来,该所瞄准航天型号生产对国产高端装备的深层次制造需求,大力协助数控设备和数控系统制造商不断提升设计水平,开发国产数控设备的加工能力,探索数字化、开云 开云体育自动化、柔性化、智能化的新型制造模式,推动航天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的转型升级。
整体叶轮、机匣等复杂构件是发动机的核心部件,具有精度高、形状复杂、刚性差、难加工等特点。长期以来所用的高端数控机床严重依赖进口,开云 开云体育高效精密加工工艺受制于国外技术。31所率先开展高效精密加工成套工艺与制造系统技术系统研究及应用,中国航天科工智能制造样板间“整体式叶轮机匣数字化柔性生产线”在所内落地,实现复杂构件的高效、高精度、规模化生产,加工效率平均提升20%以上。
针对传统机加工“推式”生产的特点,31所以提质增效为目标,将批量生产转变为产能平衡下的单件/小批量“拉式”生产,实现生产模式的精益化与标准化。使用智能物流装备集成数控生产设备解决了工件配送与上下料协同等技术难题,有效提高机床的综合使用率,实现制造过程的自动化与智能化。通过工业互联网将自动化生产与信息化管控深度融合,大幅提高了资源利用和生产效率,有力保障了产品质量一致性与配套能力。
智能制造作为改变生产模式的重要手段,在航天和军工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该产线的建设推进集中展示了“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前期成果,充分验证了国产高端设备的制造能力,获得了工信部、科技部等多个部门和航空、航天、机床等行业的关注认可,起到了良好的应用示范效果。
据悉,自2017年起,中国科协智能制造学会联合体,持续开展智能制造科技进展研究,遴选“世界智能制造十大科技进展”“中国智能制造十大科技进展”,充分展示工业软件、智能制造平台与系统集成、机器人、高档数控机床、增材制造装备、智能成套装备等方面的最新科技成果,多维度展示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的解决方案和应用范例。(记者李禾 通讯员 徐阳)
近日,白色涂装、流线型船体、身系“敦煌飞天彩带”的首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缓缓靠泊,提前1天完成首次试航。
我国独立自主研发的类脑智能机器人。当前,我国在类脑智能机器人领域已经取得初步成果,科学家对人的不同脑区、器官、肌肉的神经机制进行了系统化深入研究。
中医认为,“春养肝,开云 开云体育夏养心,秋养肺,冬养肾”。中医认为,一天中养肺的最佳时间是清晨,这时肺脏功能最强,进行慢跑等有氧运动能增强肺功能。
我从小就爱听海浪声、闻那股海味儿。2016年,我的对虾工厂顺利在江苏赣榆蓝湾现代渔业示范园安了家。
日前,4部委联合发布的首部现代设施农业建设规划明确,建设以生态健康养殖为主的现代设施渔业。
《自然》23日发表的两篇论文报告了新的脑机接口装置,其不仅能将大脑活动解码为语言,而且比当前所有技术都更迅速、更准确且覆盖词汇量更大。
荷兰拉德堡德大学神经科学家开展的一项新研究表明,逆境会永久性地改变大脑的功能。
中国石油23日发布消息:我国首口万米科探井——深地塔科1井钻井深度过半。
8月21日,由中国科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和湖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37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在湖北省武汉市开幕。
以绿色低碳技术为抓手,充分释放创新动能,助力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一定能够为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开云体育 开云平台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提供更加有力的科技支撑。
张承民指出:“FRB如此短暂、强烈和明亮,科学家认为,其源头的物质分布必须非常致密。
聚焦提升标准实施水平,部署了优化标准供给结构、深入开展试点示范和服务体系建设、深化标准化国际合作3项任务,全面推动乡村振兴标准化各项措施落地见效。
1950年,中国科学院决定建立青岛海洋生物研究室,年轻的刘瑞玉响应号召,踏上了海洋科学研究这片热土。
合理地运动可以提高骨密度,促进钙质的吸收,改善关节功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骨钙的流失。开云体育 开云平台
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湿地等生态子系统的健康,是地球生态系统健康、生态服务功能正常的前提。
现代化设施农业让鲜花花期精准可控,完善的冷链物流让千里之外的消费者48小时内就能收到从植株上新鲜切取的花束……科技进步让鲜花产业焕然一新。
从国家航天局获悉,世界首颗进入工程实施阶段的高轨合成孔径雷达卫星——陆地探测四号01星,经过4次变轨后,日前顺利进入工作轨道,合成孔径雷达天线成功展开,完成了卫星入轨初期飞控试验主要工作。随着该卫星的“上岗”,我国以卫星遥感、通信、导航为主体的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体系初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