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于皖江江南新兴产业集中区的安徽万峰精工铝业科技有限公司由浙江华铝铝业股份有限公司建设,主要研发生产汽车轻量化铝型材配件等,总8亿元,用地约270亩,分二期建设。今年3月份一期试生产,预计今年实现产值4亿元、2021年实现产值10亿元。二期项目计划2021年启动,全部达产达效后可实现年产值20亿元、税收4000万元。记者程昭摄
前不久,皖江江南新兴产业集中区总108亿元的18个重点项目集中开工投产,涉及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铝基新材等多个领域,为今年该区工业产值冲刺100亿元大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近年来,该区通过大力招商和项目建设,初步形成了以工业铝材为主导的铝基材料产业集群。皖江江南新兴产业集中区蓬勃的发展态势,是我市园区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
工业兴,经济兴;园区强,城市强。立足破解发展所面临的矛盾和问题,近年来,我市各个园区在优化营商环境、加强产城融合发展、推进管理体制改革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取得了一系列改革创新的成果,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园区已经成为池州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的“主战场”。3月份出台的《池州市经济发展“增总量、提质量、缩差距”三年提升计划(2020—2022年)》,从发展壮大园区经济、推进园区协同联动发展、促进园区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勾勒并描绘出池州未来三年产业园区发展蓝图。
发展壮大园区经济。到2022年,皖江江南新兴产业集中区实现财政收入5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0户、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00亿元,市开发区实现财政收入11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20户、规模以上工业产值250亿元、在全省国家级开发区考核中达到中游水平,池州高新区实现财政收入21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95户、规模以上工业产值500亿元、进入全省省级以上开发区考核前15名,其他省级开发区聚焦主导产业,加快创新发展,打造产业集群,实现争先进位。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园区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载体、工业发展的重要平台,一直是池州工业强市的重要着力点。
作为后发地区,池州园区建设基础薄弱,“十五”末,仅有池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一个工业园区。近年来,我市坚持规划引领,对全市范围内适合工业项目落地的区域进行整合,摒弃各自为阵、谋划握指成拳,利用沿江160多公里岸线,大刀阔斧地调整园区规划,加大园区建设投入,完善基础配套设施,走出一条富有池州特色的发展之路。
“近年来,我市对每个省级以上开发区明确1-2个主导产业重点发展,重点围绕主导产业谋划项目,加快产业承接,加快形成百亿级上下游产业链集群,推动产业集聚发展。”市发改委主任张江南说。
随着园区的发展壮大,我市立足园区特色,全面提升招商水平,促进招商引资从“招企业”向“招产业”转变。摊开全市“产业发展地图”,各个园区产业培育重点清晰可见。皖江江南新兴产业集中区重点推进机械电子、新型材料、大健康产业,加快建设“铝棒(锭)、挤压、轧制、压铸、锻造、精工”于一体的铝基材料全产业链基地和“纺丝、织造、染整、高端面料”于一体的现代纺织全产业链基地。池州高新区着力构建“1+2”特色产业体系,做大做强装配式建筑主导产业,培育发展壮大智能装备制造、汽车节能环保等战略新兴产业。市经开区结合园区产业基础和区域优势,围绕半导体、高端装备制造2个主导产业谋划建立百亿级产业集群。东至经开区以现代化工为主导产业,加大上下游产业链项目承接,加快推进产业集聚。青阳开发区按照“一区两轴四园”布局,打造机电装备制造和非金属新材料两个“百亿级”主导产业。大渡口开发区以绿色食品加为主导产业,打造百亿级产业群。
位于池州开发区的安徽均益金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目前国内唯一同时掌握欧款颗粒牙拉链和设备生产技术的企业,2019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超5亿元,实现利税4400余万元。目前,在这家企业的带动下,来自沪苏浙等地11家拉链制造企业来到池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落户,22.8亿元组建池州市拉链智能装备及高端拉链产业园。“池州具有较好的供应链体系和区位优势,目前我们在沪苏浙市场占有率超过了35%,成为长三角地区最大的拉链材料和拉链设备的供应商。”安徽均益金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李国锋说。6月1日,在安徽万峰精工铝业科技有限公司的厂房里,铝材挤压生产线“火力全开”,员工们全力奋战赶订单。“计划6月底把首批采购的7条生产线全部投入使用,让产能满足现有客户的交付需求。”公司董事长金利勇介绍说。截至目前,皖江江南新兴产业集中区共引进铝基材料生产及配套项目35个、投产27个。2019年,铝基企业实现工业产值10.4亿元,其中规上企业7家,实现产值8.26亿元。谈及铝基产业规划,皖江江南新兴产业集中区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柯万忠表示,在今后发展中,该区将重点抓产业体量、产品科技含量和企业税收质量,争取每年都有5亿元以上、10亿元以上的规模铝基企业落户。
交通条件日趋完善,园区建设风生水起,环境不断优化,给池州工业发展带来勃勃生机。一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幅居全省第2位。四大主导行业中,化工、钢铁行业增加值分别增长3%、6.1%。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29.1%,高于全省30个百分点,增幅居全省第1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2.5%,高于全省13.1个百分点,增幅居全省第3位。
市经信局局长王春生说,我们将坚持新发展理念,以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三年提升计划为抓手,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现代产业体系和推动高质量发展,大力实施产业强市战略,组织实施“龙头企业培育、专精特新引领、创新驱动、提质增效、企业对标、服务提升”六大行动,加快提升工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
推进园区协同联动发展。到2022年打造2—3个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百亿级产业集群。建立皖江江南新兴产业集中区、池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池州高新区协同发展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实现空间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主导产业、要素配置“五个协同”,推动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公共服务统筹布局、产业发展优势互补,逐步形成有效衔接、联动发展的良好态势,努力打造成为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主阵地、引领全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引导全市各园区聚焦各自特色细分领域发力,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分类精准培育一批单打冠军,到2022年打造2—3个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百亿级产业集群。
推进东部三区协同发展是市委、市政府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实施产业强市战略的重要载体,也是建设现代化中等城市的重要支撑。2020年是池州“三区协同发展”的元年,三区协同是指江南新兴产业集中区、市开发区、池州高新区三区围绕“空间规划、主导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要素配置”五大协同,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三个园区高质量发展。
“审批事项少了,环境更优了,办事效率更高了......”许多在池州兴业的客商,由衷地发出这样的感叹。
环境就是吸引力、竞争力、生产力,谁能抢先创优发展环境,谁就能掌握发展主动权。“《东部三区协同发展实施方案》印发以来,各项工作正在有序推进,其中任务清单42项工作中3项基本完成、13项推进较快,其余26项正在有序推进。”市发改委主任张江南说。
——在空间规划协同方面。正在开展池州市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和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池州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池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估、池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相关的重要专题研究。
——在主导产业协同方面。推进产业错位协同,江南新兴产业集中区重点承接布局机械电子、新型材料、大健康等产业,市开发区重点承接半导体、装备制造和现代服务业,池州高新区重点承接布局智能装备制造、节能环保产业。加强项目统筹,出台《池州市重大招商引资项目联合预审办法(试行》》《池州市招商引资项目闭环管理工作实施方案》。提升创新能力,华宇电子“安徽省专用芯片系统级封装工程研究中心”对外开放服务。安芯电子、均益金属等公司大型仪器设备进入省大型仪器设备网,并开放共享。江南新兴产业集中区与嘉兴秀洲高新区、市开发区与江苏如皋经济技术开发区、池州高新区与南京江东商贸区签订合作共建协议,进行常态化沟通联系,开展产业合作和协同创新。集中区与南京滨江开发区已基本达成“园中园”合作意向。
——在基础设施协同方面。正在推进合池高铁线路比选方案,并开展了高铁东站选址研究。池宣高速已列入《安徽省高速公路网(2020——2035)》(征求意见稿)。九华山机场扩建工程土地已组卷上报。清溪大道(平天湖五孔闸桥至龙腾大道)拓宽改造工程正在进行初步设计及概算编制工作。池州市秋浦东路东延连接线工程已完成项目立项及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滨江大道改建工程完成施工单位招标即将开工建设。成立九华发电二期工作专班,项目已完成初步可研报告审核,争取列入省“十四五”第一批煤电建设计划。已将LNG码头列入池州市港口规划(初稿),并与皖能集团等多个企业对接改造已完成项目建设。
——在公共服务协同方面。市开发区中心小学新教学楼建成,小学操场施工图设计完成招标。实小开发区分校教学楼基础完工,主体工程正在施工。市开发区幼儿园完成规划设计。梅龙卫生院改扩建项目完成招标工作。梅龙中心城社区已在建。园区9路、19路公交线路进一步化优,开通园区夜间定制公交专线路园区循环公交已运营。正在推进池州政务云计算中心、海格通信北斗应用、智慧能源管理项目建设,开展园区5G组网和商业应用。池州高新区智慧园区项目已完成招标工作,集中区已启动智慧园区规划的前期工作。
——在要素配置协同方面。调整污染源日常环境监管“双随机、一公开”系统,对纳入正面清单的企业减少现场执法检查次数。市开发区7项重点改革任务完成阶段性目标。池州高新区从组织体制、考核机制、分配制度、用人机制四个方面开展体制机制改革工作。起草《关于推动江南新兴产业集中区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已制定《池州市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年度行动计划》并印发实施。《池州口岸发展“十四五”规划有关材料》已上报省政府。正在积极创建安徽中韩(池州)国际合作半导体产业园。
促进园区高质量发展。全面实施园区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扩大园区经济管理权限,探索“管委会+公司”模式,推行园区大部制扁平化管理。深化选人用人机制和薪酬制度改革,实行全员聘用和绩效工资制,充分激发园区发展活力。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实行落户项目亩均投入产出约束制度,开展“僵尸企业”出清行动,摸排清理闲置土地和低效用地,到2022年皖江江南新兴产业集中区消化全部存量标房。推进绿色生态园区建设,严控高耗能、高耗水、高耗材行业,推行清洁生产模式,到2022年市开发区建成安徽省循环化改造园区和国家低碳工业试点园区。
位于池州高新区的池州市骏智机电科技有限公司主要从事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顶盖板的研发、生产、加工制作与销售,目前共有12条生产线亿元。眼下,骏智机电正在加快建设阿李新能源产业园,确保公司在今年7月份实现搬迁,同步实现正式投产。“投产后,骏智机电与全国第二大动力电池制造商宁德时代开展全面供货合作模式,产品涵盖特斯拉、宝马、北汽、蔚来、大众、宇通等车企的电池顶盖结构件,预计可实现销售收入3亿元,利润3000万元,产生税收2100万元。”公司总经理钟军说。
2018年,根据省政府优化整合省级以上开发区的要求,2010年批复设立的池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通过合并形成池州高新区东、西两个园区,规划面积达51平方公里。目前,池州高新区正抢抓机遇,全力争创国家级高新区。“下一步,我们将聚焦体制改革,优化园区管理,扎实做好园区改革创新后半篇文章。”池州高新区负责人表示,按照现代化园区、高质量服务的要求,明确“聚焦工业发展,剥离社会事务”的改革方向,进一步理清园区与所在镇街以及区直部门间的管理职能分工。围绕艾可蓝、中国汽研、长智建工、力成机械、家机等核心企业,紧盯1+2主导产业聚集地区和上下游目标企业,开展产业链招商。按照“三区协同发展”的要求,大力开展基础配套补短板行动,着力完善电子商务、技术咨询、休闲娱乐等生产性、生活性功能配套,努力争做三区协同发展的中心枢纽。
自从九年前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以来,池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规模工业增加值、全社会固定资产等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长10%以上。这些成绩虽然亮眼,但与长三角发达地区的开发区相比,还存在不少短板。如今,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程的加快,池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正突出理念先行,推动思想观念等高对接,坚持刀刃向内,创新体制机制,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
“我们将深化园区体制改革机制创新,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推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创新提升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的意见》,积极复制推广自贸试验区相关改革试点经验。发挥园区平台、要素成本、产业集聚、产城融合等优势,在思想观念、项目对接、园区合作共建、体制机制完善等方面对标对表,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开发区二次创业、创新发展。”池州开发区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程国清表示。下一步,将深化区属平台公司市场化转型股份制改革,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治理制度,鼓励支持平台公司推进同质子公司业务重组,力求主营业务突破,增强公司造血功能。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和电力直接交易改革,完善企业土地、用工、人才、物流等市场要素服务体系,提高全要素资源生产效率。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安芯股份“安徽省功率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安徽省电子铜箔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安徽省智能金属拉链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池州)惯性工程试验中心等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实施高层次人才集聚、企业家提升、技能人才培育工程,积极推行“创新成果+园区+基金+三重一创”政策的“四维一体”四融模式,推动成果转化、项目资金共同投入、技术共同转化、利益共同分享。搭建对外开放合作平台,搭建半导体产业国际合作交流、高端招才引智平台,着力推进绿地集团(池州)国际贸易产业园、皖南保税物流中心建设,探索建设中韩国际合作园区。
池州市发改委主任张江南说,借鉴池州高新区、市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经验,我们将重点围绕推进“一区一策”改革、扩大开发区经济管理权限、建立精干高效管理体制、加快人事薪酬制度改革,力争2021年底前完成全市省级以上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
网站内所有新闻页面未标有来源:“安青网-安徽青年报”或“安青网”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安青网联系。转载稿件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安徽省职业技能竞赛暨2023年“安徽省商贸服务业职业技能大赛”中式面点、礼宾员竞赛在潜山成功举办
“语”你同行,“研”续成长合肥市伦先小学开展语文组教师公开课
安徽省职业技能竞赛暨2023年“安徽省商贸服务业职业技能大赛”中式面点、礼宾员竞赛在潜山成功举办开云体育 开云官网开云体育 开云官网